f772dc8d913c1830029706fe4232bb30.jpg (451.68 KB, 下載次數: 153)
下載附件
2017-10-13 11:02 上傳
“唐山大地養(yǎng)育了我,唐山人民造就了我,唐山藝術熏陶了我,我的事業(yè)在唐山……”
9月26日,“鄉(xiāng)音·鄉(xiāng)情——韓溪八十五歲藝術人生暨捐贈文獻資料展”在唐山博物館開展,韓溪的往來書信、手稿、日記及在各個時期創(chuàng)作的文藝作品等與觀眾見面。我們從他的日記和手稿中,看到了老先生扎實的研究功底及創(chuàng)作實力。韓溪把自己研究唐山文化的畢生心血,又返還給了哺育他的唐山人民。早在2016年初,84歲高齡的韓溪與唐山博物館館長魯杰交流時,就表示要把自己珍藏的780件手稿和影像資料文獻,全部無償捐贈!疤粕讲┪镳^非常感興趣,他們說要辦個展覽。沒想到,他們用了半年多的時間,就搞了這么隆重的展覽。”
e32de7c60f8b273a233bab00db5f6ba0.jpg (108.38 KB, 下載次數: 129)
下載附件
2017-10-13 11:02 上傳
3bf4e6c921e8c1cf210d8ed400bc577d.jpg (90.32 KB, 下載次數: 139)
下載附件
2017-10-13 11:02 上傳
韓溪說:“我的事業(yè)在唐山!
韓溪的這次展覽,吸引了包括唐山的諸多老藝術家等許多觀眾參觀。在捐贈展的留言簿上,有觀眾寫道:“文化名人又作文化典范之舉!边有觀眾留言:“愿這樣的活動越來越多,把唐山文化做得更廣更深!
腌深泡透的“呔兒”文化
5cc9f432359a6857162072214453cea9.jpg (81.72 KB, 下載次數: 128)
下載附件
2017-10-13 11:02 上傳
韓溪,唐山市藝術研究所研究員,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,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榮譽理事,全國民樂藝術終身貢獻獎獲得者,中國音協第四屆會員代表會代表,河北音協第四、五屆顧問,唐山市音樂家協會第三屆主席,河北省文聯第五屆委員,曾獲中宣部“五個一工程”獎。從1952年開始至今,他發(fā)表各類作品900余篇,出版《韓溪音樂文集》等9部專著。
每當談起唐山文化,韓溪都喜歡用一個詞——腌深泡透。的確,作為唐山文化名人,韓溪用自己畢生的精力,展現了腌深泡透地域文化的魅力。韓溪說,要學好地域文化,發(fā)揚地域文化,首先要在其中腌深泡透,有了真正的感情,掌握了更多的地域文化知識,才能更好地把我們的地域文化——唐山文化發(fā)揚光大。而這其中的腌深泡透,就是要堅持下苦功夫、細功夫。作為一位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,韓溪曾向唐山第一代評劇名演員學習評劇歷史和唱腔,向靳派創(chuàng)始人靳文然學樂亭大鼓,向第一代灌唱片的皮影老藝人學皮影。唐山老藝人一個音一個音地“口傳心授”,讓韓溪獲益匪淺。原汁原味唐山“呔兒”文化的精華,浸染著韓溪的藝術之路。有人說,韓溪的唐山文藝概念,是小山文化、冀東文藝“三枝花”、唐劇文化與工業(yè)文化的結晶。韓溪的藝術之路,在唐山這片工業(yè)沃土上扎根發(fā)芽,腌深泡透。談及唐山文化,韓溪毫不避諱“呔兒”,他認為“呔兒”就是唐山文化最典型的音符。韓溪在中央音樂學院講課時就說過,“呔兒”這個字聽起來有點兒土,不過這種“土”才是它作為地域文化的最大特點,扎根民間、親近平民,因此有著旺盛的生命力。 唐山文化以“呔兒”文化的定位最為恰當。1982年,韓溪就為來唐山采風的中央音樂學院的學生講述唐山地方音樂,韓溪提出,藝術創(chuàng)作“懂得從哪里來,才知道到哪里去”。2013年5月9日,韓溪帶著他的“呔兒”文化,登上了中央音樂學院的講堂。獨具韻味的嗩吶旋律,在這座音樂的殿堂里回蕩。韓溪的講座和演出在中國的最高音樂學府進行了一個半小時,這短短一個半小時,標志著作為地域文化的唐山“呔兒”文化登上了大雅之堂。
植根唐山沃土
韓溪定位的唐山文化,是農耕文化與近代北方工業(yè)文化相交融的產物,唐山人性格樂觀豪爽,語言多詼諧、幽默,語音獨特,極富音樂感。韓溪的藝術實踐,恰恰是農耕文化與工業(yè)文化相結合的產物。韓溪經常把自己比作“車把式”。甚至唐山畫家馬福慶還專門以“車把式”為題,創(chuàng)作了一幅他的肖像畫,畫面上神采飛揚的韓溪并不是拿著馬鞭,而是音樂指揮棒,上面題詞質樸,卻代表著這位老藝術家的心聲:“揚響鞭駕長車,深入沃土曲高和眾;揮銀棒指三軍,聲震云霄白雪陽春!”
2878a4264145c29cadfa4faa99ae21b9.jpg (67.99 KB, 下載次數: 148)
下載附件
2017-10-13 11:02 上傳
馬福慶作品 《車把式》
韓溪與馬的確有一段不解的緣分。上世紀70年代初,已步入中年的韓溪,被下放到當年東礦區(qū)南范各莊104干校趕馬車。一次他買一匹小馬,不料回干校的路上,小馬受了驚,韓溪奮力拽住,馬沒逃脫,可他的鞋子卻撕開了前臉。不久,小馬便在韓溪的精心呵護下,與他產生了感情,它一直陪著韓溪工作了兩年多。1972年春,韓溪調回市里工作。離開這匹馬三個月后,韓溪在唐山巧遇這匹馬,它鳴叫著向韓溪跑過來,韓溪扔下自行車,任由馬頭在他身上蹭,他頓時“淚落如雨”。
12e054e1bdf32f31a38bba53b08f0feb.jpg (68.6 KB, 下載次數: 137)
下載附件
2017-10-13 11:02 上傳
韓溪向唐山一中校長劉長鎖等介紹展覽情況。
韓溪在開灤煤礦第一次下井體驗生活,也給他的心靈烙下深深的印記,讓他切實體會到工人的智慧。在井下,一位老礦工帶他到一條巷道里,讓他坐在指定的柱子旁不要動。老礦工走后,韓溪觀察周圍環(huán)境,他發(fā)現待的地方只有一根細細的柱子,反而對面的柱子特別粗。他便站起來到對面那根最粗的柱子旁邊坐了下來。老礦工回來接他,見他換了地方,便急忙地把他拉回原處。韓溪解釋說:“我身后的柱子太細,不安全!崩系V工聽他說完,用手輕輕一推那根細柱子,一下就倒了。他又走到對面,用腳大力踹那根粗柱子,粗柱子紋絲不動。老礦工說:“我讓你坐的地方,頂板沒一點兒壓力,那根細柱子支不支都不要緊,而對面那根柱子上面的壓力特別大,我給你選的地方最安全……”韓溪恍然大悟。韓溪在開灤的創(chuàng)作,也隨著深入基層而有了不一樣的收獲。1990年,為準備河北煤礦職工會演,韓溪受開灤領導委托,在開灤編排的傳統曲藝節(jié)目上大膽創(chuàng)新,用“礦工露天茶館”的形式,把反映煤礦生活的樂亭大鼓、快板書、山東快書、相聲、小品等有機組合起來。在“礦工露天茶館”的舞臺上 ,開灤曲藝演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身份,或家屬、或礦工、或工會主席,用曲藝形式在這個“茶館”表現出來,說的是身邊的事,唱的是礦上的人,演員表演起來得心應手,人人都拿出了看家本領。
db6ef8aa15cb0d7a0e7cfc45045675b8.jpg (43.29 KB, 下載次數: 125)
下載附件
2017-10-13 11:02 上傳
“礦工露天茶館”折扇節(jié)目單
演出當天,評委面前一人一把折扇,他們初見時以為天熱供解涼所用,打開一看,是一個別開生面的并極富民族特點又與曲藝形式相得益彰的特殊節(jié)目單,有位評委看著折扇說:“高!”
浴火“鳳凰”飛進中南海
1981年7月,韓溪和時任唐山勞動日報社總編輯的薛楓春,以及從開灤調到唐山市文聯的楊煜,計劃在唐山大地震十周年之前創(chuàng)作一部交響大合唱。
76cf3635651fcb9ca1e84215d61bcec5.jpg (104.01 KB, 下載次數: 148)
下載附件
2017-10-13 11:02 上傳
韓溪書法作品
1985年9月,薛楓春把自己寫的7首歌詞寄給韓溪,還給韓溪寫了一封信,信中說:“我只覺得我們有責任,更需要有這種感情,把這件事辦好,把抗震的歌聲唱出來,以慰死者,以勵后人,要不這塊石頭老是壓在我們身上,我們就難以平靜!表n溪在為《母親的呼喚》作曲時,坐在鋼琴前想起大地震中的一幕幕,想起那些經歷了“文革”卻未能躲過天災的人,淚流滿面。
93609447c20ffa2908af6ed1a0317347.jpg (119.27 KB, 下載次數: 123)
下載附件
2017-10-13 11:02 上傳
交響大合唱《唐山,烈火中再生的鳳凰》于1986年4月由河北電臺錄音,一個月之后,由河北電視臺錄制成音樂電視片。1986年7月28日,在唐山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,“鳳凰”飛進了中南海懷仁堂,中央電視臺現場直播“唐山地震十周年專場音樂會”。音樂會播出后,《人民日報》刊登署名文章評論交響大合唱演出:“他們唱得人們感情熾熱,唱得人們心酸流淚,更唱得人們化悲痛為力量,正是作曲者們扎根群眾之中,合著時代的脈搏,才唱出人民的心曲!2012年,韓溪題寫的“唐山,烈火中再生的鳳凰”及交響大合唱作者姓名被鐫刻于廬山中國音樂文化石刻園中,“鳳凰”飛到了廬山。韓溪在音樂石刻園,看著山石上一塊刻有自己手書的臥石,沉默良久。韓溪說:“楓春和楊煜兩位老朋友在2005年先后去世,他們都在唐山大地震中失去了妻子兒女,創(chuàng)作交響大合唱的時候投入了最為真實的感情……”中國音樂文化石刻園園長兼《中國樂壇》雜志社社長沈尊光說:“之所以選中這部作品,是因為它不僅歌頌了天災面前唐山人的抗震精神,也塑造了中華民族在天災面前的堅強意志和大無畏精神!
ed7a0f59fc86dd33c458d19dd95bd016.jpg (71.96 KB, 下載次數: 143)
下載附件
2017-10-13 11:02 上傳
2017年9月26日,“鄉(xiāng)音·鄉(xiāng)情——韓溪八十五歲藝術人生暨捐贈文獻資料展”開篇介紹說:“他是一名初中畢業(yè)生,他是一名小學音樂教師,他是一名作曲家,他是一名文藝理論家,他是唐劇主要創(chuàng)始人之一,他帶著‘鳳凰’走進中南海,他是一位孜孜不倦的學者,他是唐山文化名人。他是韓溪!痹娙诵靽鴱娫趯轫n溪作的一首詩里,這么評價他:“最后以一個人的收獲,實現了一座城市的收獲!
c8beb90d7d7d7d7c07f333483e2bb757.jpg (125.01 KB, 下載次數: 130)
下載附件
2017-10-13 11:02 上傳
|